 |
所謂柔軟度即是指人體關節的最大可活動範圍。柔軟度可區分為靜態與動態兩種:靜態柔軟度指的是以關節為支點的肢體活動範圍,動態柔軟度則為關節對於相對運動的抵抗能力(一般所稱的柔軟度,通常指的是靜態柔軟度)。柔軟度與心肺耐力、肌力及肌耐力一樣,是人體健康體適能的重要項目之一。
柔軟度適當的人體態優美、活動自如,而且運動的表現較佳,發生運動傷害的比例也較低(即使受傷,其程度通常也較輕微)。由於現代人活動量較低,經常維持相同的姿勢(如久坐、久站)過久,又大量地使用科技資訊設備,久而久之自然會造成柔軟度不佳的現象;不僅關節的活動範圍受限、體態不佳(如駝背),也很容易因為肌肉的持續緊繃而產生疲勞與痠痛的情形(如肩頸僵硬或下背痛)。因此,具有理想的柔軟度可使我們免於這些文明病的困擾,也較不容易疲勞或痠痛。值得一提的是:關節的活動度適當即可,並非越大越好;柔軟度過大的人若無適當的肌力、協調性與反應能力,則反而容易發生傷害。
影響柔軟度的因素有: 一. 年齡:一般而言,人在成年後,隨著年齡的增長,柔軟度會逐漸變差,此時若沒有規律地做伸展運動,則柔軟度的退化將更明顯。因此,柔軟度也可做為人體老化程度的一個指標。 二. 性別:平均來說,女性的柔軟度比男性好,其原因可能與身體的構造與生活習慣有關。 三. 骨骼構造:人體各關節的骨骼構造是影響柔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。 四. 肌肉與肌腱:肌肉與肌腱的型態、構造及其彈性也是影響柔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。 五. 結締組織:在關節附近的結締組織(如韌帶)在缺乏活動的情況下,彈性會逐慚消失,而使關節的活動範圍受限。此外,如果關節附近的韌帶太過於鬆弛,會造成關節的不穩定,因而容易發生運動傷害。 六. 皮膚:包圍在關節附近的皮膚也會影響到柔軟度,例如疤痕、硬塊或老化的皮膚等,都會使柔軟度降低。 七. 脂肪:脂肪若堆積在關節附近,會影響到關節的活動度。 八. 身體活動狀況:經常讓肢體適當活動的人,較易保持理想的柔軟度。此外,運動的特殊性也會使某些關節相對地更為柔軟或僵硬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