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三、體適能與慢性疲勞的關係 近來常會看到有關過勞死的相關報導,也就是在長期的慢性疲勞之後所誘發的猝死。這些患者大都任由疲勞累積,也就是長年過勞導致疾病急性發作。通常這類的病患常感到身體軟弱無力,時好時壞(早晨四肢嚴重無力疲軟,身體虛弱到無法爬起床;一旦上班事後立即精力充沛,且愈晚愈亢奮,熬夜加班都不感到疲累),雖然經過詳細的健康檢查,往往也找不出確實的病因所在。
醫界把慢性疲勞定義為:持續或斷斷續續疲勞達6個月以上,休息也無法改善,並且伴有頭痛、喉嚨病、發燒、耳鳴、肌肉痠痛、衰弱無力、憂鬱、失眠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減退等症狀。體適能理想的人,心肺耐力良好,壓力適時紓發,工作自信心強,對吃重的工作較能勝任,也更能應付緊急的突發狀況,因此較不容易疲勞,充滿活力。
四、體適能與骨質疏鬆症的關係 研究顯示骨質密度每降低10%,股骨骨折的危險性就會增加兩倍;停經後婦女經過八個月的固定式腳踏車運動訓練,可增加腰椎骨密度2.5%,不運動的對照組則減少0.7%,顯示運動可維持骨質質量,減少骨質疏鬆症機率。 除了應攝取足夠多的增進骨質營養素外,必須配合能刺激骨骼成長的運動才能有效地增進骨質,因為骨骼受到重力或肌肉收縮張力後,藉由壓電效應(piezoelectirc effect)會促成受力處的骨質形成,而其成長速度與施力的次數及受力的大小有關。因此,有氧運動(如快走)加上肌力訓練比單純有氧運動者在增進骨質方面更為有效。
五、體適能與壓力、憂鬱症的關係 近年來國人的自殺比例不斷攀升,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,而主要原因即在於壓力過大、憂鬱症等心理問題。在生活或工作中所產生之壓力,需要有一個正當之途徑或方式加以改善或淡化減輕,否則長期抑制會引起情緒上的困擾,因而導致生理上之健康問題。從事運動是一種良好解除壓力和改善情緒的方法,適當的運動可使心情愉快,減少焦慮、沮喪、壓力,並能提高對自己的自信心。 研究顯示適當的體適能活動(如中等或中低等的有氧運動)可以減輕憂鬱及焦慮的症狀,並改善情緒及整體的心理狀況;大多數的人即使在單次的體能活動後就有短暫的情緒改善效果,如減輕焦慮及暫時降低肌肉張力,並可持續2-6小時。此外,規律的體適能活動可以預防憂鬱症的發生,可能的原因包括:運動所引發的腦內單胺類(monoamines: norepinephrine, dopamine 及serotonin)濃度改變、腦內啡(endorphins)的作用、降低交感神經並提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、體溫增加也有助於減少肌肉張力、使注意力轉移至愉快的身體活動上。從心理社會的角度上來看,運動能增加社交及社會支持的機會,提昇自我控制及自我效能。定期做適宜的體適能運動(如王永慶、馬英久)即是定期紓壓,不僅可增進心理的健康,也能使頭腦更清晰,工作效率大大提昇。
隨著社會的進步,食物的充裕與醫學的發達,人類平均壽命已超過80大關,然而長壽並不代表一定擁有好的生活品質,唯有能夠免於疾病的威脅,並且擁有足夠的體能可以自立生活,長壽才有意義,生命才有尊嚴。只要我們能把運動當成是一生中最好的朋友,持續地經營下去,體適能提昇了,就能永遠保有健康快樂的身心,為人生增添美麗色彩。選擇與你的興趣、經歷、生活方式相投的運動,然後開始做它吧!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