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糖尿病是種慢性疾病,常續發各種合併症,每日皆需密切配合飲食及藥物治療,無形中糖尿病患者內心中隱藏一些威脅與恐懼,對初罹患糖尿病的人而言更是夢魘。
因心身是相互影響的,因此要控制好糖尿病,對於心理的建設及配合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下面將分為五個主題,來討論如何解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:
1.五個心理反應階段。 2.糖尿病的心理社會影響。 3.病人如何面對問題 。4.家人如何幫助糖尿病患者。 5.醫護人員如何協助糖尿病患者。
何謂「妥協」反應,就是不停地尋求有效或奇蹟式的治療,如尋求偏方或另類治療。此階段是相當有趣的心理過程,病人已逐漸能面對患有糖尿病的事實也能接受治療,但仍然心存懷疑或是盼望奇蹟出現。
若糖尿病的知識不足、信心不夠、或耐心不足、無法接納持久治療的患者,這種妥協期的心態就更為濃厚。由於尋求偏方或其它的治療,使得正統的治療不免中斷,有時會導致身體各種急性併發症的產生,如失明、中風、心臟病、昏迷等。病人通常要屢試屢挫或產生併發症之下,才能慢慢理解治療的重要,這是日以繼夜、夜以繼日不能中斷或輕忽的。當病人渡過此時期且願意配合治療時,這才算得上是真正面對糖尿病的事實。
當患者慢慢能面對患有糖尿病的事實後,會昇起一股憤怒與懊惱,或會質疑自己為何會罹患這種麻煩的疾病?是否自己作錯了什麼,導致天譴?亦或是命運為何如此不幸?…等等怨天尤人的情形相繼出現。此階段也由於對於糖尿病的知識不足,只知道是需要長期服藥、是萬一控制不佳會昏迷或死亡的疾病、或是長期不能大快朵頤…等種種負面的資訊,而對糖尿病萌生恐懼與焦慮不安的預期心理。
這些憤怒或是焦慮的心理,只要是在適度的情形下,反而會促進病患治療的動機,成為一種助力。但若太過度時,反而會引發各種焦慮的心身反應,如心悸、頭暈…等等,使病情更為複雜,所以患者此時期的反常反應我們需接納及規勸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