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物酸鹼性的區分,與食物的味道無關,而是決定於食物中所含的礦物質種類及含量。食物經消化吸收與代謝後,若產生較多的氯離子、磷酸根、硫酸根…等,便稱為酸性食物,因其容易在體內形成酸,進而讓身體產生酸性反應;反之,如果產生較多的鈉、鉀、鎂、鈣…等離子,這種食物便稱為鹼性食物,容易讓身體產生鹼性反應。所以一些吃起來是酸的食物,如檸檬、橘子…等,它們其實屬於鹼性食物。
▲ 鹼性食物:蛋白,黃豆製品如豆腐,大部分的新鮮蔬菜如海帶、天然綠藻類、胡蘿蔔、蕃茄、菠菜、洋蔥等,及新鮮水果。
▲ 酸性食物:大部分的動物性食品如豬肉、牛肉、魚類、蛋黃、奶油…等,及植物性食品中的五穀、雜糧、豆類。
人吃下的食物,雖然在消化吸收過程會產生酸性或鹼性代謝物,來影響到體液酸鹼值的變化,但人體有良好的酸鹼緩衝系統,可使體液保持恆定的酸鹼值。對健康的人而言,食物對於人體酸鹼值的變化,可能影響的只是尿液;肉吃的多時,尿液通常呈酸性;吃素的人,尿液呈中性或弱鹼性的機會較多。
雖然人體可以自行調節酸鹼值,但若長期吃太多酸性食物,即是一種營養不均衡,久了對健康就會造成傷害,造成肝、腎的負擔加重,使體質由弱鹼轉成弱酸,罹患慢性病的機會便大大的提升了。
所以食物的選擇、搭配仍是要注意,如何利用日常生活飲食來調整體內酸鹼值呢?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,少油、少鹽、少糖的原則,多吃些青菜、水果,當吃到一份的酸性食物,必需搭配兩份的鹼性食物,維持理想體重,即能讓身體得到良好的平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