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園地
   
 
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建設專題 〈二〉糖尿病的心理社會影響 [2003/8/28]
  回覆者:扈春安醫師
 
糖尿病本身與治療往往會帶給患者相當多種心理社會層面的衝擊,分述如下:

一、失落感:

疾病意味著健康與前途的喪失,也暗示角色扮演能力的降低,(如負擔經濟、處理家事、讀書的能力、社交機會、參加活動),相繼而來的是自尊心及主控能力的衰退。各種原因的失落感都暗藏憂鬱的種子,若憂鬱太嚴重,會使病人絕望放棄治療,這些問題與血糖高低的相關性有限,但與各心理社會因素的相關就很高。因此在控制血糖之外,需要多關注病人的種種能力與適應狀況,多一分關懷則病患的適應力就大為提高。

二、親子或人際互動的影響 :

疾病會影響家人或親子的互動關係,父母不忍心或憐愛之心會過度寵愛病童,給予孩子特權,無形中養成孩子恃寵而驕或依賴不成熟的個性。有些青少年在親子衝突時,將疾病當為操縱或報復的工具,如故意暴飲暴食或拒絕治療,這種心態也偶見於成人病患與家人的互動中。家族治療可以協助家人及病人在面對疾病及治療時應有的態度,以及相互的了解與體諒。

三、逃避生活壓力或獲得關注的工具:

少數病患因人格不成熟或社會壓力較多,會藉著疾病來作為逃避或吸引關注的工具,以致使血糖控制欠佳。